PCBA經過多年的發展,它的出現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又一重要發明。人類發明了技術,技術推動了科學技術,造就了今天發達便捷的生活。發展到現在,我們應該感謝我們優秀的前輩。
1941年,美國在滑石粉上塗上銅膏作佈線用,製成接近熔斷器。
1943 年,美國人在軍用無線電中普及了這項技術。
1947年,環氧樹脂被用於製作基板。同時,NBS開始研究通過印刷電路技術形成的線圈、電容器和電阻器的製造技術。
1948 年,本發明在美國被正式批准用於商業用途。
直到1950年代,當真空管大量被低熱晶體管取代時,印刷電路板才開始被廣泛採用。當時蝕刻箔膜技術是主流。
1950年,日本用銀漆在玻璃基板上佈線;紙酚醛樹脂酚醛基板(CCL)以銅箔為佈線。
1951年,引入聚酰亞胺使樹脂更加耐熱,並製成聚酰亞胺基板。
1953年摩托羅拉開發了雙面板電鍍通孔法,這種方法也應用於後來的多層電路板。印刷電路板在1960年代廣泛使用了10年,其技術日趨成熟。摩托羅拉的雙面板、多層印刷電路板開始出現,使佈線和基板面積比得到更大的提高。
1960 年,V. Dahlgreen 將印有電路的箔膜貼在熱塑性塑料上,製成了柔性印刷電路板。
1961年,總部設在美國的Hazeltine公司引進電鍍穿孔法生產多層板。
1967 年,鍍層技術作為分層方法之一發表。
1969 年,FD-R 用聚酰亞胺製造了柔性印刷電路板。
1979 年,Pactel 發表了一種上層方法,“Pactel 方法”。
1984年,NTT開發了用於薄膜電路的“銅聚酰亞胺法”。
1988 年,Siemens Ag 為 Microwiring Substrate 開發了一種擴展印刷電路板。
1990 年,IBM 為其擴展印刷電路板開發了表面層流電路 (SLC)。
1995年,松下電器開發出ALIVH的擴展層印刷電路板。
1996年,東芝開發了B2it的擴展層印刷電路板。
歷史在進步,科技在進步,我們要不斷前行,但不要忘記擁有技術。